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悟6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书里讲述了哲学老师艾伯特在苏菲15岁的生日时送了几封关于哲学的信,把哲学概念塞进了苏菲的脑子里,又给她上了一堂堂生动有趣的哲学课。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悟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悟(篇1)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与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与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似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非常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与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与生命最初的意义与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与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似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与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与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非常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与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与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非常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与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悟(篇2)

文学是无数的语言文字拼凑而成的艺术,科学是无数的定理定律组成的知识体系,美学是无数人对现实的感觉所组成的审美意识,而哲学,我觉得它是无数个世界的概括与总结。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谈到哲学,也很少有人会去研究哲学。在大学里有那么一句话:选择哲学,等于待业。这句话说明了哲学这条路是条死胡同。在以前我对哲学从来就没有任何的概念,从不知道哲学是什么,也从没接触过,但在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认识了哲学。在一次演讲中我选择了《苏菲的世界》作为题材。阅读了它之后,我总算明白哲学其实并不是那么的陌生,其实生活中无处不在,不论是文学、科学、美学等等它们都有哲学。

印象最深的就是开篇苏菲收到了一封信,里面只有1个问题:你是谁。从这个问题它就把我带进了哲学里。你是谁?多么奇怪的一个问题。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看似非常简单,却又似乎永远也没有答案。我是王忆玮?还是说我是一个生活在银河系里的太阳系里的地球上的中国浙江杭州的人?但是叫王忆玮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知道已经有了多少个,在未来还会出现多少个,他们都叫王忆玮,但是就是我么?而在杭州又有成千上万的人他们又可以替代我么?答案显然不对。在思考了很久以后,我只能回答说,我就是我,除此之外找不出任何的词汇来说清楚“我”到底是谁。就这么一个问题,便把我吸引进了哲学的世界里,它是多么的神秘,多么的有趣,我似乎永远也摸不透它??

在书中我分清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我认识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笛卡尔,佛洛依德等等著名的哲学家。记忆中最有趣的一句话就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所说的一句话:Cogito, ergo sum。这是法语翻译成中文也就是:我思故我在。

我思故我在。根据字面上的意思很容易理解。意思就是因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可是笛卡尔为什么要说这么一句话呢。笛卡尔是当时怀疑论者的代表人物,他怀疑世界上的每一样东西,但有一件事情是他绝对肯定,那就是他一直在怀疑。也因为他一直在怀疑,所以他一定是无时不刻的在思考,而因为他必然是在思考的所以他也一定是一个思考的存在者。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也就是那句,我思故我在了。

但是这个时候我又有了新的疑问,为什么思考的就一定是存在者呢?不思考难道他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么。之后我便用我哲学的头脑解开了这个疑问。

因为如果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却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想,那无疑,他和一具行尸走肉是完全没有区别的,也只有当自己在不停的思考当中,生活才变的有意义,而世界也将会承认这一个思考的存在者。

刚解决一个问题,不自觉的,我的脑海中又跳出一个问题,难道只要思考了,存在了,生活就一定有意义吗?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想要自杀,想结束自己的生命呢。他们并没有感觉这个世界有意义,他们是厌倦了这个世界。

所以我觉得并非只要思考,那生活就是有意义的。记得在书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天早上一家三口吃完了早餐,妈妈便转身去收拾碗筷了,就在这时,爸爸突然飞了起来,悬在了空中,仅有2岁的孩子看见了什么表情也没有,但是当妈妈转过身来的.时候却吓的晕倒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呢?只是因为孩子并不知道万有引力,他不知道人在正常状态下不会飞,但是妈妈知道这一切,她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接受了

这个世界。而孩子他什么也不知道,他最多只会好奇,为什么爸爸飞起来了,妈妈没有飞。他只有一颗好奇心。但是现在的大多数人都早已习惯了这个世界,不会愿意多费精力去思考那些费脑筋的问题,所以他们总是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而对于生活条件差的人,自然就会产生了厌倦的心理。如果当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愿意接受这么一个世界,不愿多加思考的话,那这个社会也就将停止发展。而当我们带着一颗好奇心去思考时,我们自然会明白得越来越多,而这个世界也将加快脚步发展。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完全不切实际的学问,一门无趣乏味的学问,但是当我读完整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其实哲学是最贴近生活的,它就是关于每个人心中的问题的一门学问。只有哲学才可以打开每个人心中的那个世界,只有哲学才可以解释我们心中的那些“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

而当它在打开我们心中的那个世界的同时,也融入了我们每个人的世界,成为我们各自世界中的那株萌芽。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悟(篇3)

“读完了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很难说它是一部小说还是一部教科书,必须承认,引导我继续向下读的动力,对于苏菲和席德身份命运安排的兴趣远大于对哲学的兴趣,哲学本身对于不太爱动脑思考且大部分时间纠结于生活本身的我来说其实并不是一种兴趣,很多时候想要读一读哲学专业连入门书都算不上的《西方哲学史》(罗素著),并强迫自己读完后,脑子里还是没有框架。但是,在这次阅读后,在对于主角命运身份的兴趣了然后,却不知不觉间收到了艾伯特导师关于哲学的教导,跟着苏菲一起思考和学习,脑中竟然隐隐地有了一个不算清晰的框架。倒是意外的收获。

读书,成果在书外,能够帮助自己的也是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读书后的感悟。当看到苏菲最终冲破上帝(艾伯特上校)设定的世界而解开那艘停泊的小船之时,也隐隐有了那一份叹息。”

我们喜欢仰望星空,也喜欢置身自然,因为当追索宇宙奥妙,体验自然之趣的时候,那个于熙熙攘攘的人世间奔波行走的个体仿佛不复存在,平常的鸡毛蒜皮喜怒哀乐也不再纠结于心,时间得以延长,空间得以拓展,渺小的个体只是浩瀚宇宙中的微不足道的小小尘埃,甚至连尘埃也算不上,个体进入了虚空和忘我,无忧无喜,无价值无意义;比起大自然的力量和变化,个体的所有行为甚至连一点影响性也没有,在历史的巨轮之下,个体的力量连一粒沙子也不算,仅仅是时间轴线上的一个点,无长度无面积。很多人愿意进入这种无我的境界,因为在这种境界之下,个人虽然渺小,但仿佛融于宇宙当中,伴随着宇宙的分分合合,自然的沧海桑田,体验到的是汲汲于世俗红尘的所不能体验的宏大与心安,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平和,个体也是从未有过的无畏无惧,再多的烦心与担忧仿佛都不值一提。

但这种感觉在大多数人的一生中所占的时间都是短暂的。当从宇宙自然中抽身而出,再次落到大地上,跌落红尘的时候,失落的感觉也随之而来。甚至一部分人没有体验过上面的宏大与心安便直接投入到日常琐屑。我为什么而来?我为何要奋斗?比起很多成功的人来,我为什么默默无闻?人事繁琐、深陷工作与生活,何时才能去追逐真正的理想?而理想,又到底是什么?……问完了这一切,投身柴米油盐,嬉笑怒骂,真真正正地去生活,戚戚贫贱,汲汲富贵,顺便探索一下梦想。有的浑浑噩噩,有的兢兢业业,而不论怎样,人所做的一切,总愿意给自己加个注脚,找寻些许的意义和安慰。

梦想是安慰,价值是安慰,感情是安慰,但安慰总归是安慰,当午夜梦回,不免又要陷入迷茫与孤寂,可怜的人儿啊,这赤条条来,赤条条走的一趟,这或奔波疲累或灯红酒绿的一趟,到底为了啥?

哲学家说,来来来,不急不急,既然你会脚踏大地,也爱仰望星空,那我给你找个解释,顺便给我自己个解释。

“宇宙从何而来,何物成就宇宙,你从哪里来,最终归向哪里,你得清楚,这样,你就清楚了你的所作所为会对这虚空的世界有何影响,你也会找到你的'起源和最终的归宿,求得你今日所为之意义;

你我今日的探索既已,也要及于这世间万物,为何就是你我如此独特,生老病死非你我独享,而你我之独特终在何处?

你说你存在,你说你感知世间万物,你怎么证明你存在,你感知的万物是否就是存在,而你的存在,是否独一无二?

你周围无数的同类,如何结成这样一个社会,万千的同类既然都如你一般存在,你我怎样成就一个让你我更感舒适的社会,从而不再体验生之苦,来来来,我提问,你思考,我启发,你找寻,让我们共寻生之意义;

……”

既然有了这么多的问题和思考,我们怎样来看,我们的方法是什么?

“当你思考这些问题的瞬间,时间仿佛凝固,而这无数个凝固的瞬间,成就了历史的轨迹;可是,时间这流动的长河,又怎能任你去将其凝固,你是否还是前一秒的你呢?

我在动,可是我的周围也在动,我是在动?我是不动,我本身就不动,是的,我是不动?

你看,灾难多可怕,那潘多拉的盒子一打开,瘟疫就残害了生灵;瘟疫吗,我们有殉难者,可是,当它再次来临,我突然发现,这魔盒倾泄的灾难仿佛不再可怕。

这互生互长互克互伤的世界呵,阴阳五行,潮起潮落,月圆月缺,仿佛都是那么和谐?

疑问,再疑问,再疑问,是的,你只需提问。

……”

我想,这可能就是哲学。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悟(篇4)

今日终于读完了苏菲的世界。人有选择的自由,可以能动地作用于社会。我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是唯物论者,但又相信社会与自然一体,会生长,是一元论者。有时能体会到物神合一的境界的。确实,人只是广袤的世界里的一粒灰,认识事物有不实之处,如康德所说,戴着有色眼镜,受到种种限制。在有限的空间与时间里,运用理智去分析,每件事都有它的必然性。对生活不仅是美感的体验,如祁克果所说,要进入到道德阶段,坚持按正确的去做。但不想进入宗教阶段。诚然,有时天人合一的感觉就像是宗教。

《苏菲的世界》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她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同时达·芬奇的绘画和莎士比亚的戏剧也包括其中。

这本《苏菲的世界》可谓是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记》,它引领我在一个新奇而古老的世界里漫游。其实在大千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是漫游者,而哲学正是我们探路的一支火炬。它不示意你走向某一特定的方向,而是让你用心灵的眼睛去寻觅;它不限定你思考某一固有的现象,而是让你用自己思想的脚步去探察。

生活中,不能说人人都是哲学家。但我觉得,至少人人都有点哲学头脑一种好奇的探求愿望,一种不弃的思考精神。

在生活中探索新闻,在学习中探索知识。就像苏菲在神秘导师创造的神奇世界里探索世界谜团。或许这种对于好奇的探索精神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正是这种天性促使人们一往无前,正是这种精神使人们不断发现和创造。人类善于思考的能力真的很重要。如果不会思考,那么苏菲能在神秘世界里解开一个个谜团而受益匪浅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我能在生活中因解出一个个难题而兴奋不已吗?如果不会思考,那么人们能在各方面得到进步因而加快发展吗?

苏菲在书中反复问自己:我是谁?我为何在这里?我认为,人类在探索和思考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和收获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我想,苏菲以自己在神奇世界里的经历和感悟证明了:我探,我思,故我在。

《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它是一本扞卫哲学的书,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蕃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悟(篇5)

作者塑造的是一个快十五岁的小女孩苏菲和开始是神秘人的艾伯特之间的一个书信来往,在他们所存在的这个世界中 也包括另一个名为席德的小女孩之间的一个牵连,作者的这样写作方式,把本是很枯燥的哲学知识,写得很让人感到惊奇为之而着迷。

前半部分是以苏菲的世界为主,陌生人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哲学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解,并且引领苏菲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我感到很惊讶的是作者对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些历程,以及一些在哲学方面有深度研究的哲学家及他们的主要哲学观的不同之处 知道得那么清楚 。到后半部分,苏菲的'世界(我觉得是苏菲和艾伯特的之间的一个存在的世界)以书的形式出现了在席德的世界里,在席德感叹他们所讲的内容深深地想知道后面发生的事情,作为本书的读者,我也为他们的故事有了深深地期待。

艾伯特同苏菲讲述那些哲学发展的一个过程并且对苏菲进行相应的引领作用,那些在书中出现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黑格尔、康德、 笛卡尔、史宾诺莎 、马克思 、达尔文等等,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身为看他们故事的读者席德为他们感到惋惜,因为他们只是爸爸笔下的人物,并不是真实存在,而苏菲他们也知道之间只是一个被掌控着的人,在他们的交流中想要以另一种方式来证明他们的存在,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知识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相通的,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在哲学中有些其实在心理学中同样是有些解释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但是他们的观点在某个角度看也是没有错的,以及一些关键的问题 提出来的时候 无不是一个解释“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在我看来一般都是很枯燥的哲学在这本书中那么像故事书,书中有些观点还真是不理解,貌似也不是那么容易想清楚。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悟(篇6)

这次看的是英文版的,很多专有的名词可能并没有和中文的对上,比如说所谓的“唯物”、“唯心”啊。不过好在书是给一个十几岁的小孩上哲学课,专有名词和流派都有比较好的解释,所以说具体的中文名词是什么不重要,至少我认为意思我是明白了。(当然也可能我认为自己明白了,但实际并不是那个意思呵呵)其实我并没有接受过真正的哲学教育,我所学的哲学叫做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是严重影响了我们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出来的都是统一的三观。我以为自己会对于有人认为世界是意识的感到十分荒。唐和可笑,但当我沿着历史的发展和走势,读到那些思想的时候,一点也不觉得可笑或荒。唐,我甚至认为他们每个人,每种观点都有道理,先被苏格拉底说服,后又认为柏拉图说得对,后又被持相反观点的亚里士多德说服,然而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是在不断思考的,只不过思考的结果是,我并不十分确定什么事。我想我有些理解为什么很多伟大的科学家最后反而相信了有所谓的上帝等神明的存在,因为当人知道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就越发不能确定什么,而人总是需要确定的去相信某些事物,也许最后就只能把这神秘且神奇的力量归属给上帝了吧。

我一直是非常喜欢哲学,但有时也怕自己想的`太多,不是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吗,这中间的尺度有时还真是难以把握。但我认为这是不在我控制范围之内的事,这不是什么选择你可以这么做,也可以不这么做的事,这就是我的生活状态和方式,或者换句话说,这就是我。不是我要刻意的去思考一些哲学的命题,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就是会想很多。也许我唯一能控制的是不断地调节自己的平衡。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苏菲的世界》阅读感悟6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