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范文大全网!

《人生》读后感感悟(7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当我刚刚进入中专学习时,就在图书馆遇到了《人生》。细读后,感慨高加林的人生活成了一个圈。他渴望走出生育他的黄土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生》读后感感悟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读后感感悟7篇

《人生》读后感感悟(精选篇1)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大三下半学期。那时候,生活很动荡(其实根本没有生活),偶然在天津的一个街头的破旧书店,看到了这本人生。可能是当时对人生非常有困惑吧。于是就买下了这本书。

小说的一贯手法。当时已经很久没有读过小说了,都是以专业书籍为主,但是竟然没有不适应的情况发生。也许是真正的经典作品,总能够在一定的处境之中打动读者。

在第二遍读的时候,已经是研究生毕业之后了。世界每天都在变化,人们的生活也处在普遍的焦虑和动荡不安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又面临人生的决定。因此,又买了这本书来读(之前买的丢了找不到了,笑哭,还好是高仿,价格不贵hhh)

挑重点章杰来读。在高加林,面对黄亚萍和巧珍的抉择的时候,他痛苦万分,最终还是冒着死怼张克男的风险,选择和黄亚萍走在一起。

在之后,我们读过本书的读者都知道了,最后的高加林是一场悲剧,面对被取消了教师职位的处境,不得不和黄亚萍说了分手。而巧珍此时也已经嫁做人妻,没发和佳林在重归于好。这令人痛苦和绝望。

还是要靠老人的劝说,高加林想死的念头竟然都有,记得没错的话。

如果他不确立自己和坚定自己的生活原则,生活就会不断地给他提出这样严峻的问题,让他选择,不选择也不行!生活本身的矛盾就是无所不在的上帝,谁也别想摆脱他!

这讲的多么好啊,在当时的我来说,就是一阵强心剂一般,给我当时的环境一剂强有力的定心丸。

在最后,德顺老汉对于高加林的教训,也是非常之深刻而发人深省。

是的。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千万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实际上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刚踏入人生活倒库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高加林的悲剧对于我们的启发还是非常之多的。在二十多岁的年纪,从读书到工作,工作上面临的动荡,以及生活上和家人,朋友,的相处关系,都是需要去警醒自己的。在丢了工作以后(被人穿小鞋,)高加林并没有放弃人生的希望,在之后的生活中,不断有新的人,新的事情的出现,并且在他的抉择过程中,给了他不断的人生打击,而故事在他最后和德顺老汉的脚谈过程中,最后有这忏悔的泪水。这也是对于他自己来说是人生的重要的一课。

高加林后来怎么样了他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巧珍,失去了黄亚萍,最后应该怎样生活呢。这些,作者都没有给我们答案。我们去思考,怎样才能读过这动荡的一生呢作者没有给我们答案,但是最后,交代了这并不是本书的大结局。那么,最后的结局又是什么呢这值得我们玩味...高加林是从此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还是在之后的人生遇到了转折点一路向上,亦或是再次经历这些,永劫回归他的人生呢...我们不知道,痛苦也许会有,幸福也有,而这就是人生吧。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去面对和思考的重大问题。

想起来一句经典的话。人生最重要的并不是结果。而是这个过程。也许,享受人生的过程,是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的最重要的认识吧。

希望每一个阅读过这本书的人。都能够从反思中获得人生前进的力量,来坚定自己的决定,无论面对什么人生困难或挫折,都可以笑对人生,从容而坚韧。

《人生》读后感感悟(精选篇2)

路遥靠长篇大论的三部曲才描绘出一个“平凡的世界”,却仅以中篇小说的篇幅诠释了“人生”。书的开篇引用柳青的话说到“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作者正是借主人公的这几步“紧要处”展现了人生。

高加林本是高家村的民办教师,却被村中领导高明楼的儿子靠后门挤下了位。这个不曾下地劳动的文化人,也不得不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农民。他选择最苦最累的活,与全村人赌气,想以一手鲜血来证明自己,凭身体的疼痛来发泄自己的不满,从而获取些许精神上的欢愉。其实上天对高加林不薄,在他遭遇了生活的不幸时,也让他尝到了爱情的甜蜜。他与刘巧珍相爱,巧珍是个勤劳能干·善良朴实的姑娘,恰似降到高加林心头旱地的甘霖,在高加林苦闷时给予他安慰。正当高加林开始心平气和地面对生活时,上天又与他开了个玩笑,他的叔父回到地方做局长,连害他失去工作的高明楼也来巴结他家,高加林凭今非昔比的“地位”,又在县城“谋得”了好差事。

高加林因后门失去了民办教师的职位,又因后门当上了县里的新闻记者。再次回到县城的他,不仅不再痛恨走后门,还开始理所应当地享受起后门的优待,有些飘飘然的他也不禁感叹道:“后门,可真比前面的威力大啊!”满腹经纶的他,不久便在县上大放光彩,高加林的一腔热血也全注入了充满希望的新生活中,许多姑娘千方百计地接近他,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也三番五次地上门暗示爱慕之情,高加林也渐渐发现他与巧珍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了。而当黄亚萍暗示高加林与她在一起会有更好的前途后,权衡利弊,一心想进更大的世界,想登上更大的舞台的高加林便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黄亚萍。此时的他,一心想向外闯荡,却丢失了在内之本。高加林抛弃了刘巧珍,正式于黄亚萍交往,尽管心有愧疚,但他已被事业爱情双收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可好景不长,高加林走后门的事情被揭发,生他养他的山川土地又把他召了回去。

对于曾立誓再也不离开的县城,原来他高加林只是其中的匆匆过客;面对新收获的爱情,他也因身份差别不得不与之了断。此时的巧珍已穿上了别人的嫁衣,做了别家的新娘,高加林已没有了退路。高加林失魂落魄地回到村,他熟悉的黄土,碧绿的庄稼,清晨的红日并未抹去他内心的灰暗。他以为自己会被讥讽和嘲笑包围,却未想到这些纯朴的庄稼人给予了他无限的关怀与安慰。在德顺爷爷的指点下,高加林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他的人生道路,还很漫长。在得知德顺爷爷和巧珍为自己说情,帮助自己后,高加林“一下子扑倒在德顺爷爷的脚下,两只手紧紧抓着两把黄土,沉痛地呻吟着,喊叫了一声:‘我的亲人哪……’”

最后的喊叫,高加林叫的是“我的亲人”,那么这亲人是谁呢?是德顺爷爷?是刘巧珍?还是他的父母?我觉得都不是。他呼唤的是他手中那两把黄土,是他赖以生存的山川大地。土地,就是他的至亲,是他的生存之本,也是他的做人之本。

作为读过书的文化人,高加林不满足于生活现状,渴望到外面的大世界去施展才华,这没错,他希望上进,抓住机遇,这也没错。可高加林最有远大的抱负,有不凡的才华,但也有自负自大的一面,这也正是因为他忘了自己的本,是土地。黄亚萍给高加林写的小诗中,她希望高加林是自由的大雁,可以飞到更适合他生存的土地,但她的立场毕竟与高加林不同。实际上,高加林不是她所愿的大雁,而是像德顺老汉口中所说,是扎根在土地的一棵苗,他可以生长,将自己的茎叶散到四面八方去,但他的根在土地,离开了土地,便不能生存。即使这片土地再贫瘠,他也不能脱离,不可能悬空飞起,即使能做到脱离土地,根浮着,是站不住脚的。如果高加林在面对一切抉择时,能想到土地是自己的做人之本,以此来判断选择,或许他的选择会更慎重些,他能思考地更透彻些,也不会过于急功近利。

也因高加林并未记得自己的本在土地,一旦有不如意,踏遍轻易地自暴自弃自卑。巧珍被他抛弃,但看到她生活和劳作过的土地,看到她所耕耘的一切,便对生活重拾了希望。德顺爷爷做了一辈子光棍,无依无靠,但也从未轻生,依旧靠劳作来为村里贡献。这两人与高加林相比,都更坚强,也更踏实,他们也不会像高加林那样虚华、浮夸,因为他们都记得,土地是自己的生存之本,没有土地就什么都不会有,但只要有土地在,一切都能通过勤劳耕作得到;他们也明白,土地是自己的做人之本,脚踏黄土,就能播种下生活的希望。而高加林仅仅因为再次丢了工作,要再次当农民,心爱的人离他而去,就觉得活着没意思,他不仅轻视了生命,还轻视了土地。最后的一声呐喊,我相信他已明白了土地才是他的根本,我也相信他会重新振作,开始崭新的生活。

女娲用黄泥捏人,上帝也用尘土造出了亚当,这些古老的神话不谋而合,都认为人类的血肉之躯都是由土地塑成的。我们靠土地生存,人类文明的起源便是农耕文明,最初人类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文化都在日常耕作中产生。土地不仅给了人们安身立命的基本条件,还教给了人们勤劳、踏实、淳朴的本质。从某种角度来说,土地便是我们的根本。

人生总是戏剧性的,在生活中,你时而占上风,时而处下风。但无论处于何种境遇,或喜或忧,或风光或潦倒,人,都不能忘本。

《人生》读后感感悟(精选篇3)

所谓人生,有的人执着于成功,可以摒弃内心真实所爱,选择可以成就自己的跳板;有的人为其所爱,倾尽一生不求回报。

高加林从小博览群书,随时可以与人高谈阔论。虽生来贫穷,精神世界却一直富有。渴望成功,不甘心平凡一生。而巧珍善良美丽,却不识字。他们俩的相爱从一开始就能预料到结局。

后来高加林会选择有见识有能力的播音员,而抛弃温柔漂亮却没文化的巧珍。这不是无情与有情衡量的标准,无需批判。而是价值观世界观的牵引。最终人和人在一起长久并且欣赏的前提,一定关乎灵魂的想通性。这不仅仅是不懂你不理解你只百般讨好甜言蜜语的人所能代替的。

爱情与友情亦是如此。有的人只能当普通朋友,有的人能当知己和恋人,区别仅此而已。

《人生》读后感感悟(精选篇4)

这个暑假我读了路遥先生的《人生》这本书。正如他在开头引用柳青书中的句子“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书中主人公高加林这个年轻人,他的经历跌宕起伏。从高中毕业回到村里当民办小学的教师,后又被人挤掉了当教师的机会,被退回农村当农民。在人生低谷时,与单纯善良的刘巧珍相爱相知。但不久后叔父高玉智作为区劳动局长回到高家村,让他有机会“走后门”到城里做通讯干事。再次回到城市的高家林纠结后决定抛弃农村姑娘巧珍,选择了对自己前途有益的城里女性黄亚萍。而黄亚平男友张克南母亲为了替儿子抱不平,举报加林走后门,这一次高加林丢了工作,失了巧珍,又被打回农村,做回了农民。

但至此是小说的结尾,却不是高家林的结局。最后他理解了德顺老汉对她的开解“一个男子汉不怕跌跤,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他决定重新好好开始生活,这可能是这个年轻人的又一次起点。

可能你会想如果他不走后门,如果他不选择黄亚萍,如果。如果他能在人生重大选择时,能提前想到后果?那当然不可能。人生总是充满未知,也充满变数。

什么是人生啊?人生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种种选择,及在选择之后,我们要付出的代价和必须承担的后果。选择的对与错,我们在之前都无法知晓,我们都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我想,我们能做的只有不忘初心,不违背道德和法律,珍惜当下,知足常乐。

《人生》读后感感悟(精选篇5)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喜欢思考人生。但总觉得思考的很不彻底,同时感到特别肤浅。但自从我阅读《人生》后,对人生终于有了一番别样的理解。

《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马云曾这样评价道:“18岁时,我是蹬三轮的零工,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是啊,正如作家柳青而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所以路遥的《人生》犹如一位经事的老人,耐心的给我们解剖人生的真谛。此部书对那个转折时期中错综复杂的生活矛盾进行了放映和阐述,并以人物的心理的活动和命运展现出来,尤其挖掘人物的精神境界。在路遥的笔下,主人公就不只是道具了,而在演绎着一段段曲折的人生。但在实质上,这些主人公却早已经复活,重生在每一个读者的心里。

此书中,作者不仅塑造了像高加林,刘巧珍,德顺老汉一系列的正面人物,同样也把刘立本,高明楼等反面型的人物写得活灵活现。但作者并未一味的赞扬一些人,也未尖刻的批判某些人。他只是陈述生活的现象,帮助读者更好的解读人生。

《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作者用的笔墨最多。他是一个生活在农村和城市交叉地带的,充满青春活力的,但在强大的现实面前无法挣脱的年轻人。他,一个二十多岁的人,便多次碾转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经历了农村—城市—农村—城市—农村的曲折与无奈,同时穿插了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的情感纠葛与矛盾。因此,他可称为一个线索性的人物。他的身上既有农村与生俱来的朴实、善良和一种对本分的坚守,然而又带有新一代知识青年的朝气、潇洒和才华,或者说是一种挣脱现状的坚毅。从书的开头我们就知道他原本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庄稼人,是农民的儿子,所以他深深的明白在贫瘠的山村当一辈子农民意味着什么。虽然他从不鄙视农民,但他自己却从来都没有当农民的精神准备。他不愿意像他父亲一样一辈子做土地的主人或者是奴隶,他希望自己未来生活在美丽的城市。因此,高家村八月迷人的田野纵然美得让城里人都羡慕,但对于他来说,那已经太渺小了。

当高明楼为了自己的儿子当民办教师,将原本是他的职业的教师撤销后,高加林就在心里进行了一场可谓是生与死的挣扎。他悲观,他失望,他痛苦,所以他疯狂的参加劳动,想要让劳动占据整个思想,从而使自己不幻想。但他内心对城市的那种激烈的期盼始终像毒虫一样啃噬他的心灵,他活在矛盾中了。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人生中的第一个女孩刘巧珍出现了,她得爱质朴而纯真,真切的关怀让他屈服。然而我认为刘巧珍的出现只是加林在失意时精神的一种慰藉罢了。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又一次会到他朝思暮想的城市中,他的心又一次踊跃起来。通讯干事这个职位让他的自尊得到充分的满足,才华也得到很好的体现,他开始小有名气了。也遇到了一生中的第二个女孩黄亚萍。因为黄亚萍是一个现代的城市女性,有那种城市女孩特有的任性和勇敢,高加林被她得才华和家势深深的吸引。于是他设法断绝了与刘巧珍的恋爱关系,反而不顾父亲和德顺爷爷的劝告,和亚萍开始了梦一样的恋爱生活。他感到自己和亚萍的结合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但好梦往往难圆,他那走后门当记者的事情被人揭发了,没有人会为了他的才华而重用他,他唯一的路就是再回到农村中去。他的梦又一次破裂了。带着失望回到农村时发现亲爱的巧珍在一阵失恋的痛苦后已经嫁作他人妇。他一下子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现在又要到哪里去了。于是铁了心要好好的做个农民。以后的高加林作者未叙,但我想他以后纵然再经历些风雨,也会多一分慎重实际,少一分浮华。

高加林的坎坷与曲折我深表同情,我不愿将他称赞为英雄或者是模范,也不愿赤裸裸的指责他是懦夫或者负心汉。因为我个人觉得生活往往表现出复杂的形态,对于一个刚刚走上征途的年轻人,要他完全的拨开生活中的表面的东西,钻探到生活的深层次中去,是很不现实的,也不可能实现的。

其实,高明楼,刘立本,巧珍,亚萍,德顺,加林以及他爸妈…无论是善人还是反面的人,他们都在品读自己甚至是他人的人生。所以我个人认为路遥先生不对他们做人格上得评价是非常正确的。

从中我们也可以领悟到:生活是复杂的,现实是真实的,我们无论在何时都不能丢弃自己的原则和自己的根。倘若我们不立足于现实,不把握自己的原则,那在人生的岔口上很容易迷失方向的,进而走错了人生路。柳青的话很及时,紧要处只有几步,一旦走错着几步,损失的也许就是美好的爱情或者是人生的关键,以至于影响自己的一生。所以我们在走每一步时,都要多一分慎重与原则,少一些虚幻与浮华。当我们真正以一种洗净铅华的心去解读人生的时候,人生就会绽放出花朵,让我们观赏她得多姿,领悟她的内涵。我深信,自己把握自己的命运,绝不是句空话。人生就像一座高山,我们爬它的时候,也许前面有一片片阻碍的洼地,但当我们真正通过了它们,我们就有机会去爬另外一座更高的山峰了。

更多的感受需要每一个人去体悟,我想,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书永远是一种享不尽的精神食粮。

《人生》读后感感悟(精选篇6)

这本书主要讲了主人公高加林的几次人生起落,回到农村土地,离开土地,最后又回来的故事。

回到土地

他出生农村,由于从小上学,精神生活十分丰富,与家中一辈子穷苦的父辈不同,并没有受过劳动的苦。高中毕业之后在村中小学教书。可是三年后被村长的儿子“走后门”顶替,迫使他回到土地,进行体力劳动赚取工分。

离开土地

高加林的二爸常年在外当兵和家中联系少,后突然转业到县里劳动局当局长,虽位高权重,但他拒绝给高加林“走后门”。其下属瞒着他给高加林在县城谋了职,致使高加林离开了贫穷的农村土地。

再次回归

高加林进县城工作后,受到了县城高中同学黄亚萍的表白,为了追求更高的梦想,他抛弃了自己在农村的相好——善良的巧珍,与黄亚萍在城中高调的恋爱。

但黄亚萍相处三年的前男友母亲抓住了高加林“走后门”的证据,高加林虽有才华,可还是被退回农村公社,其依靠黄亚萍的梦想也终成黄粱一梦。

作品背景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乡村和城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具有不同经济制度、文化特征、价值观念等。城市工作的人具有固定工资并且享受国家的各种福利待遇。而农民不仅要按时按量向国家交纳粮食,还要完成国家规定的各种税费,参与无偿劳动。

各种政策将农民强制性地限制在土地上。使农民长时间处于相对贫困的状态。

高加林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虽因长期读书离开农村,可在高中毕业之后,农村户口的他感到“尽管和县城只有十来里路,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是在两个世界了”。而且,当时的国家在农村不招工不招干,没有特殊的机遇,他是没有可能进入城市的。

因此,当高加林抛弃一切将自己的远大追求寄托在黄亚萍身上时,大家称他已经是“一个豆芽菜,跟上一点土也没有了”。

《人生》读后感感悟(精选篇7)

故事的开始在一个风啸雷吼的夜晚,这样压抑的环境无疑与刚刚被下岗的主人公高加林的心情相适应。三年前,没考到大学,他已经很崩溃了,现在的处境无疑让他感到绝望:他想逃离被捆绑在土地上的命运,而今却也只能被捆绑在土地上。渴望外面新世界的高加林很痛苦,他想利用他的学识大显身手,可在高家村这片土地上,他拼尽全力能得到的也只会是和勤劳的庄稼人一样的满工分。他看不见人生的希望。

颓废地过完一个月,在瞧得满头银发的母亲后,他自责起来,他决心改变。可能真如中庸之道一般,命运不会给太好的也不会给你太差的。他遇到了他的爱情,遇到了可爱的刘巧珍。巧珍是村中“二能人”的二女儿,家境殷实的她却由于封建思想而没有上过学。她羡慕那些文化人,她的内心渴望能有一个有文化有气质的人当她的家。在四邻八村,她唯一能看见的就是肚子里有墨水的教书先生高加林。她很早就爱恋着加林,但由于二人学识的差距,她很自卑,一直不敢有所接近。如今,高加林回到农村了,看来只能是在农村了。她没那么自卑,鼓起了勇气,向加林坦露了心声。

加林万万没想到,爱情会在他最失意、落魄的时候到来。起初他很惊慌,但很快巧珍的爱抚平了他受伤的心灵,再次让他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但这自由的爱情,在这新文明春风尚未吹到的高家村无疑是不被允许的,不被人接受理解的。在旁人看来,这二人竟然敢在外面偷偷约会,亲嘴,呵!多么败坏风气啊!村农民的议论无疑激怒了高加林,他想破除高家村的封建礼教:他故意与巧珍在太阳底下,人多的地方向众人展示他们的爱恋,捍卫他们的爱情。

所谓欲扬必先抑,前期种种的挫折与不幸,铺垫来了高加林“逃离”农村的机会。加林在外从军多年的叔父回到了当地,成了当地的劳动局局长,他也由此去了县城。有抱负、有锐气的新青年高加林很快崭头露角:跟着去抗洪救灾,熬夜写下新闻稿;带着相机,报导县城内的各大会议;篮球场上,身披11号球衣精准灌篮。他很快成了小县城的风云人物,人们都在打探着这个出色的年轻人。他也迎来了生命中的另一个女人。

黄亚萍是干部子女,在上学时她被这个虽然来自农村但却学识过人、谈吐不凡的年轻人所吸引。但他是个农村人,她们断然不会有所结果。而如今,加林来县城了,在事业单位工作,有了编制,并且如此耀眼夺目、引人注意。她没有顾虑了,勇敢地向加林坦露了心声。加林知道后,先是惊喜,又是惊慌。他已经有了巧珍了,但巧珍的谈吐永远是农村的几只鸭,几只猪仔。与他想要求知的国际问题截然相反,他们无疑是没有共同语言的。而亚萍却是能给他讲美国政治、十二种新能源的存在。一番思量与挣扎,他选择了与有共同语言的亚萍在一起。可怜的巧珍,知道他的心思,成全了他,不再黏着加林,伤心地回到了农村,嫁给了一直爱着他的庄稼人马拴。

命运总是这么出其不意,刚给你一段好的光景,又立马让你有了一河滩的愁事:加林走后门的事被人举报了,他要被送回农村。这无疑是晴天霹雳,痛苦万分的他,在长夜思考中明白了真正爱的人是巧珍。然而却是他亲手抛弃了视她如命的巧珍,他很冷静地和亚萍分手,在一个天亮回到了生养他的高家村……

读罢整篇小说,高加林短暂却坎坷的人生命运令人吹嘘、令人感慨。他满怀希望去外求学,想要“逃离”农村;高考落榜,“回到”农村。叔父原因,到了县城有了编制,“逃离”农村;被人举报,“回到”农村。在这“逃离”与“回归”的过程中,他拥有了爱情,错过了爱情,懂得了爱情,最后也懂得了热爱脚下这片土地。

再回到文章的伊始,柳青先生的序“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人生。”我想,它无疑是对《人生》最好的概括了: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会面对许多个岔路口,或悲或喜,或酸或甜。在这样的旅途中,我们经历了许多许多,同样也失去了很多,人生就是这样一场玩笑。但是有时我又会去想,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没有人想象笑话一样度过一生,然而人生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它充满了挑战,充满了困难。没有笔直的人生,更没有缺少岔道的人生,而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如何去选择,去面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生》读后感感悟(7篇)

微信扫码分享